为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全省学校思政课教师努力成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好老师”“大先生”,“豫教思语”微信公众号开设“我和我的思政课老师”栏目,邀请学生撰写学习生活中和思政课老师的点滴故事——
徐晓彤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外国语学院21级商务英语三班学生
我曾读过武汉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于亭教授的一段话,“老师是学生的接引者,如果知识教育不能向价值关怀、人格自律递进,如果教师不能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感觉方式形成持久垂范,那么教育将毫无意义可言”,当时我并不能体会当中的深意,直到我遇到了我的老师张珺倩。上珺倩老师的课只是一学期,但是她对我的影响却一直到现在。在我对未来规划迷茫和不知所措时,她没有滔滔不绝地给我讲大道理,而是在很多个课间甚至课后,耐心帮我分析专业学习情况,在得知我热爱写作后,辅导我撰写文章、鼓励我记录生活点滴,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清晰了我的目标,计划考取研究生,并一直在努力为之付出。现在,我更加理解“老师”这个称呼,也更觉得自己稚嫩的心灵拥有了被“接引”的实际。
“亲吾师,信其道”
珺倩老师是“情感型教师”,学识素养和涵养德行都对我的能力发展和品德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专业课老师教给我生存的技能,而珺倩老师带领我进行的思政课却在大学里帮助我塑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她的课堂上,国家的大政方针原来并不遥远,和我们学生息息相关,引导我们关注社会现实;在她的课堂上,大学不是传说的象牙塔,而是真正的磨刀石,我们需要淬炼自己;在她的课堂上,认识到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且教给我大学生应该在社会中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树立怎样的信念。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日常交流中,珺倩老师都不是就理论讲理论,而是注重理论温度的体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她的所见所闻联系起来,引导我们反思、深思很多经典、热点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对我们的思维形成积极影响。此外,珺倩老师还非常善于把历史小故事搬到课堂上,引导我们学史、知史,引导我们思考问题时一定要有历史观,学史增信,承担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总之,在她的课上,我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尊吾师,奉其教”
刚步入大学时,我还未发现思政课的乐趣,甚至心里多少有点抵触,认为和高中的政治课一样,或者就是“老师来教我大道理”。而今我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项目、参与了大学生讲思政课的视频录课比赛并且获得国家级奖项。回首我的参赛之旅,可以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到的“人生三境界”来形容这一路我在珺倩老师的指导下经历的微不足道,却又浓郁隽永的小改变、小确幸。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二的时候,我在珺倩老师的引领下刚接触思政类比赛和研究,看到大段的文献综述和并不熟悉的理论文字,这时的我是迷茫的,也经历过像无头苍蝇一般四处碰壁却又不好意思寻求老师帮助的情况。后来,老师发现了我面临的窘境,主动与我探讨交流,在她的指导下我的研究工作开始步入正途,我也开始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只要不纠结于前路是否坎坷就会相遇层峦叠嶂后的一片开阔天地。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由于研究主题和自己的本专业不同,我丝毫不敢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真对待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任务,每次反馈之后备忘录也都记得满满的。在珺倩老师耐心地指导下,我将每一次交流和老师对我的肯定都当作一次意义重大的成长,也意识到:老师要求的自律、知行合一,不让潜藏在自身的杂乱之心所干扰,才能在研究队伍中不掉队、不拖后腿。
第三阶段:“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一次次的熬夜对话中、在一次次的交流和讨论中,我参赛的作品思路越来越清晰,内容也越来越详实,连我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信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终于意识到,思政课学习需要用心领悟,理想和道理不在书本上、不在口号上,而是在自己的行动上。作为一名大学生,永远对知识充满新鲜感和信念感;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善良;对未来充满阳光和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拥有了普通学生难以接触的最好的收获——角色定位,我的未来我做主,我的未来我可以,我的未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敬吾师,效其行”
“上课、做学术就应该像我的指导老师一样,她有作为学者应有的学术志向和志趣,也有像家人那样的温暖和热情,以后我也想成为这样优秀的大人”,这是在我跟随珺倩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家人询问我学习情况时,我给出的答复。在日常和老师的微信交流中,我发现老师是发自内心地热爱她的职业,有着对学术理想的执着和一份以教师为荣的坦然。就在今年,老师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时,我开心激动地向老师道贺之后,她淡泊和谦虚的反应,更让我对她这种学者态度心悦诚服。
珺倩老师像一道光,温暖但不刺眼,我很庆幸在大学阶段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哪怕学期课程结束,你随时找她,她都会积极回复,她不仅解决课堂上的问题,更是我青春期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从“小白”到斩获国家级奖项的蜕变,在老师的引领过程中,我也真正明白了为什么在河伯没有见到北海若之前他去谈天地辽阔是没有意义的。珺倩老师用她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一个人只在自己认知范围内不断思考和踌躇,其实并不能反馈和推动自己的成长,只有在认识到自己的有限性之后,才能坚定自己不断进步,寻求合作的意识。
在与珺倩老师一起走过的大学生活中,她用实际行为,教我心怀高远,志存闻道;教我成其所是,成为自己。而珺倩老师的教导,便是于亭教授所说的,老师是“接引”学生的那束光,我亦向着光,自始至终,向上生长。
媒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5ogA9zL5KzyjRkpDvaf7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