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  后台登录 |  资源访问平台
   

大思政课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大思政课 >> 文化自信

刘海波‖病中犹闻清茶香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8日 12:45    作者:    来源:当代乡土作家    点击:

2023年3月14日,郑州降雪,桃花雪,范围之大,郑州以至于河南。一个下午的时间,满眼雪白,天地苍茫。这场桃花雪是多年少有,也是少见的大雪!缘此我也得了感冒。发热咳嗽恶寒,浑身酸困乏力,裹着被子休息还觉得冷,吃饭也没胃口。对照症状自诊为患上了甲流!

到药店买回来一大包药品,有中成药,连花清瘟、金荞麦、小柴胡等,有西药片剂,消炎药阿奇霉素,退烧药布洛芬等。看着药品,不禁叹息,人是真的老了吗?多年来,生活习惯良好,未曾出现过如此地肌体溃败,未曾遭遇过如此地不堪。年前令人惶恐的新冠,由于平时较为谨慎,我一直没啥症状似地就走过来了。看着药品,不禁感叹,真需要这么多药品来治一个小小的感冒?什么新冠呀,什么甲流呀,人怼上冠状病毒,就这般脆弱?摇了摇头,只有无语。

当天,按医生要求服药,老老实实地。从第二天起,我则不尽其然了。起床后,自我感觉了一下身体状况,与前一天相比,除了体温降下一些,其它的似乎不见好坏。稳稳神,想想事,很不甘心啊,能让一个小小感冒搞得生活节奏陷入错乱吗?于是冒出了一个念头:上午照旧喝茶,午后吃药治病!决心下了,就烧了开水,冲沏信阳毛尖茶,喝茶。因鼻塞口苦,嗅不到茶香尝不到茶味儿。第三天上午依然如是。慢慢地喝着茶,脑子里有一无一地想着事。喝茶,喝着喝着,哎,闻到了那一抹熟悉的清香,尝到了那一股苦涩的滋味儿。哦,能苦后回甘唇齿留香的苦涩滋味儿,夹杂着柴火烘烤铁锅的烟燎火气的苦涩滋味儿,正是手工炒茶的特有烙印留下来的那种滋味儿。呵,尝到了茶味儿,心情也开始轻松了起来。不由地感慨道,嗯,人生唯有吃药与饮茶二事。疾病时吃药,健康时饮茶!瞧,我这个人,在病中也喝上了茶,这算是为求精神满足而折腾身体的做法吧。哈哈,希望没有误导大家,造成不必有的麻烦和损失!

传说啊,神农发明了五谷农业,也发现了药与茶,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药草和百花,在一起混生伴长,谷物与药物,香花与毒草,难以分清!黎民百姓罹患疾病,无医无药!神农为了给民众治病,亲自采集并尝遍各类草药,了解其特性与功效,曾一日之内遇毒七十二种,偶得茶叶而解之。汉代出现一本药典性著作《神农本草经》,疑似时人托言神农所编著,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的药物药理等思想资料,影响深远。茶与药同期发现。茶与药本有缘份。俗语谓,药食同源。茶药也可谓同源,茶原本就是解毒之药嘛。茶喝的合适,可以调养身体,也可预防甚至治疗一些疾病,着实可信!

说起茶,据了解,原始社会后期茶叶逐渐成为商品。武王伐纣时,茶叶已作为贡品出现。先秦时《诗经》总集里也有茶的记载,茶叶生产已有一定规模。汉朝时,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饮茶之风渐起。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朝,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必需品,也出现了茶馆、茶宴、茶会,茶业昌盛。提倡客来敬茶。有嗜茶者陆羽字鸿渐,把自己所撰的茶书称为“经”,世人奉之如圣人。陆羽改变了世人对茶的态度,人们把饮茶品茗活动称为“茶道”。中唐人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中说,困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宋朝,流行斗茶、贡茶、赐茶。宋徽宗赵佶研究宋代茶事之作《大观茶论》凡二十篇,纪述宋时的斗茶茗战情景,有所谓“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明朝以后,饮茶品茗,返朴归真。“较之唐宋相径庭。彼以繁难胜,此以简易胜”,一扫宋代那种“斗巧炫华,穷其制而求耀于世,茶胜之真,不无为之穿凿”的风气。明人给“茶道”赋予新意:“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至此茶道尽矣。讲究茶的自然率真和实用。清朝,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态度基本上是全盘继承。曲艺进入茶馆,听曲时饮茶成为标配。茶叶对外贸易也开始加速发展,“茶马古道”是其缩影。同时,清廷要求茶农每年上缴3.3万公斤普洱茶上贡朝廷。对待茶艺,选择了延续明式的泡茶法,用茶具冲泡鲜洁醇香的茶叶,现橙黄明亮的茶汤,得品饮茗茶之真味。概而言之,茶文化是伴随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城市文化的形成而孕育诞生的。

茶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注重文化意识形态。两千多年里,先后融入了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和佛教的宗教精神。着重于诗词书画、品茗歌舞等表现形式,以雅为主,逐渐演变成各民族的礼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模式。

时下谈茶,一言难尽。无论茶叶推介或茶艺茶事,商业开发搞出很多“名堂”,特别是打着养生旗号,公开地胡说八道,任性地招摇撞骗,给茶友步步挖坑。一阶段一时髦,令人眼花缭乱。好在是,真正爱茶者拥有自己的习惯和偏好,不易被“夺爱”。我自小爱上喝茶,品尝过多种茶,偏爱绿茶,尤爱信阳毛尖。

小时候,见过父亲喝茶。农闲时节,父亲偶尔地坐上起了包浆的靠背椅,把珍藏的茶叶盒放在八仙桌上轻轻地打开,撮一挼茶叶投入瓷壶里,开水冲泡,适时斟入细瓷碗中,悠悠地喝着。那壶,桶状,约有1.8升容量,玉白色透着莹莹光泽,年头久长,现出沁色。肩部急收,平口平盖,黄铜圆丝提梁,壶盖边缘、壶口口沿儿、壶肩、壶底、壶嘴儿,隐约有金黄色釉线,壶身有画,层次勾勒,构图简精,有山水远望背景,亭台水榭池塘,园地小花嫩草,作为画作核心的是:儿童人物画。以壶嘴儿提梁为中线的两侧,各有一童,小童儿都扎着羊角辫儿。男童憨态可掬地折着荷叶;女童轻盈可爱地以扇扑蝶。画面上着色清雅,十分耐看。茶碗也是细白瓷的,看着都很养眼。父亲自己泡的茶叶,也不名贵。平时用的多是红茶或花茶,发酵的红茶有暖胃祛湿之效,半发酵的花茶则是润肺理气的良选。如果来了好友,则泡上从闽浙或滇黔一带捎回来的茶叶,边品边聊,情谊洋溢。父亲的习惯影响了我们兄弟,哥儿几个都在少年时期就喜欢喝茶。说来也是有趣,家乡有个习俗,称生水叫水,称开水叫茶,开水添加什么就叫什么茶,如:清明前采来的晾晒后的干柳叶儿经开水一煎就叫柳叶茶;切几片姜经水一煎就叫姜茶;生鸡蛋磕碗里蛋青蛋黄打散了经开水一冲就叫鸡蛋茶;碗里放勺红糖经开水一冲就叫红糖茶;碗里放一撮食盐或一勺食醋经开水一冲就叫盐茶或醋茶;碗里啥也不放就算是白开水也叫茶。遇见了朋友,总热情地邀请“到家喝茶”。款待朋友,总不时地热情招呼“喝茶”,即便开水碗里没有一片茶叶,也是一声声“喝茶”“喝茶”,热情地支应着,热闹喜庆礼貌周祥。体现了乡亲热情好客与以礼待人之道。

我偏爱绿茶,尤爱信阳毛尖,信阳毛尖是绿茶。近十几年来,信阳人也创新产品,推出“信阳红”茶,据观察产销量不大。信阳毛尖虽然有高低等级之分,但因产量大价格亲民,本地茶叶铺子生意兴旺。我作为工薪阶层一员,日常生活中,喝着“名茶”信阳毛尖,已感到十分满足。有时还把自己得味的茶叶,分享给亲朋好友。信阳多为山峦丘陵,海拔高些的山区是茶叶主产区,其茶叶中的生物元素如维生素、蛋白质、氨基酸以及各种矿物质成份都十分丰富,信阳茶适宜大众饮用。喝茶对调理身体大有裨益:茶水能醒脑宁神,缓困解乏,释放视觉疲劳;能滋润肠胃,促进身体新陈代谢,降解油腻,去脂减肥,清肠利尿;能生津解渴、祛火除燥、抗氧化益寿美颜等,益处多多,恕不枚举。

我曾在学校假期、外联考察、休闲旅游时,到过不少地方。喝过一些当地的野茶,每每收获良多。滇南西双版纳,滇西苍山洱海,湘西张家界,闽西武夷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河南鸡公山,豫鄂皖的大别山区等等。在与当地茶民的交往中,品尝当地地道的野茶(茶农手工制作,多为自用茶),很是惊讶!曾经品味过的那些名茶都难以与之伦比。野茶之色、香、味、韵,相当纯粹,其野性、野味、野韵毫无保留地释放在茶汤里,品饮一瓯,回味无穷。这或许也是其内涵所在之处吧。

品尝野茶经历,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武夷山的鹰嘴岩。那是2000年的六●一,河南教育学院为照顾脱产学员回家收割小麦,放了10天农忙假。几个要好的老师结伴到武夷山旅游。上午九时许,见到九曲溪,溪流碧水真如玉带一般,它环绕武夷山游走,形成九曲十八弯,出现一步一景的形胜格局。宋相李纲曾说:“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形容得极其准确。踏上竹筏,漂流在溪水之上,听着船夫不时地讲着当地的民间传说或唱上几嗓子俏皮的山歌,游客的欢声笑语也随着一道飘扬起来。看着身边的山水美景,它们一齐敞开胸怀,邀人欣赏一览无余:双乳峰惟妙惟肖;玉女峰飒然秀美;鹰嘴岩苍劲雄峻;溪水里鱼翔浅底,蛙跳蛇游,溪畔的花草随风摇曳,一派盎然生机的景象,令人心旷神怡。中午时分,到得鹰嘴岩,山脚下居住的一位老茶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老茶农院中的品茶论茶光景,留下了颇为美好的印象,至今想起犹如眼前。他老人家拿出自己得意的几种岩茶:“肉桂”、“铁罗汉”、“水仙”、新培育的“大红袍”等,取九曲溪水用柴薪烧开冲泡了几壶茶汤,热情地招呼大家品尝。一时茶香氤氲,袅娜弥漫。欣然地一一品尝,茶汤清香沁人肺腑。也可能是一上午的奔波疲劳,乍一入口,顿觉唇齿如漱,满口生津,吞咽入喉,荡气回甘,十分享受。加上老人家与大家一起品论茶道,更是增长了见识也增添了趣味,真是一次难忘的美好体验。一般地说来,野茶是伴生在名茶产地附近的,大多数生存于高山。它们立破岩、摇长风、啜山泉、饮甘露,风骨不凡,品质上乘。其茶汤的口感或润滑或清爽,味道或醇厚或清淡,香味独特醉人而难以言传。其黏滑又明澈的汤色,只要看一眼,就会觉得是天然又健康,会顿时勾起品啜的急切念头。闻其味,或若松竹之清冽,或若鲜果之甘醇,令人沉醉;品其韵,有雄山之霸气,峰壑之豪气,林涛之野气,自然之灵气,气息谐和,氤氲漫溢。其色、香、味、韵堪称尤异。饮上一瓯,神清气爽,恍若有御风而行之感。真乃是:嗜茶应如是,无忧茶盏浅。野茶甘霖韵,山水忘流连。诗情入画卷,岁月入佛禅。若闻素琴弹,畅饮不羡仙!

中国是茶与茶道的发源地,喝茶颇为讲究高雅境界,视权势金钱为过眼云烟,惟高雅境界极力追求却又是极其难得。文学经典名著《红楼梦》中,借妙玉论说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用水、火候、茶具、环境。曹雪芹对茶叶、用水及饮茶活动等茶文化所谓之茶道都作过描写,其实,他的这些描写都是为他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生问题的探讨来服务的。他并非无缘无故地渲染茶事,他是将小说中人物性格与命运,通过人物在茶事活动中的言语及其诗作隐晦地透漏出来,仿佛皆为宿命一般。曹雪芹借之表达了自己的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人生观。在其笔下,他所描写的四季茶事也称得上是生动有趣,如,夏夜,“倦乡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秋夜,“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冬夜,“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自唐至清,茶事已经和咏诗、观画、听曲一样成为国人的文化修养、文化品格的特有样式标识和展示方式。《红楼梦》作品的艺术呈现也正是在这种人文背景上产生的。红楼中人,几乎所有典型人物,在品茗论茶中所获得的似乎已经不啻口腹的满足,更多的则是情趣的寄托、精神的享受、审美的愉悦,体现出茶事的“人文化”与“雅化”的特征。此可谓曹雪芹之《红楼梦》对于茶文化的一大贡献!

我谓饮茶境界,实乃喝茶人自嘲自慰之精神寄托,无须“诗化”或“神话”,自己爱好就好!茶有宁神养人之效,但实无轻身御风之功。吃茶登仙,绝无可能;文人雅士,吟诗作画,谈古论今,借茶讽喻,不为无聊,却也大多是自娱自乐,也可谓商业化、大众化、民俗或时尚的一点亮色而已;能得好茶品尝,精神饱满,有助属文抒情,淋漓书写,的确可喜,倘若奢谈才思空灵如有神助,实是诳语,自欺欺人尔!类似《红楼梦》等一些名著中的品茗论茶诗会,也可看作是对饮茶品茗的艺术消遣吧,其中的茶道纪述或当有史料价值。若从茶文化发展历史脉络来看,确有国人的文化修养、文化品格等,深蕴其中!

闲来饮茶品茗,是生活中难得的好时光。从一片片茶叶中,寻觅一处心灵休憩的温馨所在。袅袅茶香中,感悟生活百态;甘苦浓淡中,品悟人生百味。悠悠岁月,恩恩怨怨。借一盏茶,慢斟细品,喝淡了汤色,喝淡了寂寞,喝淡了爱恨情仇,喝淡了偏执痴念。伴随而来的是宁静远观,通透练达,随遇而安。于纷扰处清净,于繁华处淡泊,于安静处养心,是可谓品茶之真正意蕴所在!

岁月静好,心神安宁!

一杯清茶,十分满足!

作者简介:

刘海波,祖籍南阳邓州。中共党员,教师职业,就职于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热爱教学,始终以“三尺讲坛说宇宙,书本内外谈人生”为座右铭。喜爱书法与阅读诗文。新鹂春光婉啭鸣,唱邀新朋享胜景。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龙子湖北路22号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龙子湖校区
 邮箱:mksxy632@163.com
 电话:0371-69303783
 版权:©2019-2022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学院网址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