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本文为笔者缅怀伟人而作。缅怀是纪念,非为忘却,诚为感恩。毛泽东主席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的雪,令人迷醉。年年雪飞飘落时,雪落思忆知为谁。岁岁雪舞伴梅飞,雪落思忆有谁知。雪花飘落终有时,谁知思忆无尽期。12月26日,是主席的诞辰日,想起主席曾经的往事,影像早已印入脑海,永远不会遗失忘记。撷取几个片段,缀文以作怀念。
一 雪落喋血染异域
花开花落花相似,人来人往人不同。
年年岁岁,花开花落。人来人往,悲欢离合。朝朝暮暮,缠绵忧乐。往昔如烟,思念如昨。
曾经的人和事,念兹在兹,无日或忘。谁能将之无情无义地忘却?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半岛由于领土争端,爆发了朝鲜战争。9月中旬,美帝国主义操纵联合国纠集16国兵力结成联合国军,直扑鸭绿江边。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1月25日,雪后的北京,天气有些清冷。中南海丰泽园中菊香书屋,是主席生活起居,读书工作的地方。房屋里缭绕着几缕轻烟,那是主席手里燃着的香烟袅娜飘漾出来的。偌大的军用地图平铺在地,主席俯身在上,圈圈点点,心里运筹着宏大的战略战役谋划。志愿军入朝作战二次战役即将打响。
主席对于朝鲜战局,心中有放心的,也有不放心的。放心的是,我军指战员的战斗意志,敢于向一切敌人发起冲锋,有着压倒一切来犯之敌的英勇气概,舍身忘死浴血拼杀的顽强斗志;不放心的则是,我军的后勤保障与战斗中的即时协调与调整的磨合难度。能否打好第二次战役,主要看东线的第九兵团的动作,是否能及时到达预定区域,完成设伏歼敌的任务,那样的话,就可减轻西线作战的压力,总体打破敌人的狂妄叫嚣。难啊,零下40几度的山地用兵,给养运输能力还有很大缺口,指战员们将承受更多的困难啊。刹那间,主席的目光盯着地图上的一个区域,那里有一个地名----大榆洞,志司机关的隐蔽所在地。莫名地,眼窝里噙着几颗几欲滚落的泪珠。主席轻闭眼眸,口中喃喃细语,几不可闻。几滴泪水,不由自主地从眼角滑落,滴落在军用地图上……
25日上午,大榆洞地区,美军的几架轰炸机飞越志司空域,去而复返,轰炸了志司总部机关驻地。
刹那间,像是数颗炽热的流星划过空天,又仿若数座高山倾颓倒地,火焰逆天,乱芒撕绞,血光万道。毛岸英和他的战友高瑞欣,不幸牺牲。
一转眼,烧透的天空上,洒落下一片片雪花。雪舞飘落,空天黯然。寂冷肃穆,风声低沉。山川缟素,天地同悲。挽歌泣诉: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
身在异域,魂归故乡。
凤凰涅槃,人天共仰。
为国舍命,日月同光。
山川可以葬下英雄的血肉之躯,却葬不下英雄的英灵神魂,千秋悲歌缅怀,万代敬仰传颂。
……
在岸英牺牲的当天,彭德怀同志即向中央军委专门作了汇报,短短的电文,竟写了一个多钟头。电报到了总理手中,总理深知这对主席的打击会有多么大,他不愿在主席指挥战役的紧张时刻去分他心,便把电报暂时搁下。直到1951年元旦过后,1月2日,总理才把电报送给主席看,并附信说:“主席同志,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注意指挥机关的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起此事。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战场多立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1951年2月。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胜利后,作为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最高指挥员的彭德怀同志决定回国。他于2月21日这天,当面向主席汇报了朝鲜战争情况,并提出兵员不足和后勤保障问题。主席经过认真思考,向彭德怀同志提出:“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彭德怀同志还向主席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经过,检讨自己没有保护好“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并以内疚的心情说道:“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前线后,他工作很积极。可我对你和恩来几次督促志司(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的简称)注意防空的指示不重视,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主席听罢,一时沉默无语。少顷,他望着内心不安的彭德怀同志说:“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并叮嘱道:“现在美国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各种飞机约一千多架,你们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要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司令部的安全。”
195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了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主席阅后批示:"印发全军"。
“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二 雪舞告慰英烈魂
主席对子女要求很严格,强调“吃苦、求知、进步、向上”。
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与刘思齐在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结婚仪式。毛岸英穿了一件在外事场合当翻译时的制服和一双半新的皮鞋,刘思齐则身着灯芯绒上衣、半新的裤子,穿一双新买的方口布鞋。主席将自己1945年去重庆谈判时穿的一件黑色大衣送给他们当礼物,他说:“我没有什么贵重礼品送给你们,就这么一件大衣,白天让岸英穿,晚上盖在被子上,你们俩都有份。”岸英结婚后,被派到基层工作,在北京机器总厂任党支部副书记。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岸英主动请缨,要求去朝鲜前线。
刘思齐曾回忆说,1953年,父亲开始对我进行‘垫底’教育,告诉我干革命就会有牺牲,并一一数着家里为革命牺牲的烈士: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主席的话,让我心里生出了一种不好的预感,但自己也未曾过多留意。
1954年,主席送刘思齐去莫斯科大学深造。刘思齐在苏期间很孤独,又经常生病,之后就转回北京大学俄语系继续学习。刘思齐后来回忆说:1958年,“我记得那年夏天,在主席的办公室里,我问他:‘爸爸,岸英好长时间没有来信,出差后就来过一封信,是怎么回事?’主席说:‘他已经不在了,牺牲了……’”“似晴天霹雳,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然后,痛不欲生,放声大哭起来。
1959年,毛岸英离开十年了,刘思齐仍是孑然一身。主席多次劝她改嫁,可谓非常关心。“毛主席总觉得我要一天不结婚,他好像就总有一个未了的事情没办。他的关心并不带有任何的压力,主席曾写信告诉我,要考虑自己的生活,不要固执了,应该考虑要重组家庭了,这就是催我结婚。”
1959年2月,刘思齐在妹妹邵华陪同下,去朝鲜为毛岸英扫墓。毛岸英是被葬在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刘思齐跪在墓前,双手抚摸着墓碑放声痛哭,泣不成声地说:“岸英,我来了,代表父亲来看你来了,这么多年才来看你,来晚了……”这是刘思齐第一次赴朝祭扫岸英之墓。离开墓地前,又轻抚岸英塑像脸庞,满面泪痕,低声泣诉。
1959年8月6日,主席在给病中的刘思齐写的信中,用心地抄录了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的诗句,“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并且注解式的写道,“这是李白的几句诗。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
1961年,主席在给刘思齐的信中深情地写道:
女儿:
你好!
那有忘记的道理?隔久了,疑心就生了,是不是?脑痛要注意,是学习太多的原因。
还有就是要结婚,你为什么老劝不听呢?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一信给我为盼!
问好!
是啊,生命中一个很重要的人逝去了,但人生之路还要走下去,不要让心态停留在“失去”的那一刻。人消逝了,可以缅怀,但沉湎过去则不可。需要做的是,打开人生新天地,走出人生新旅程,开启新生活,活出新自己。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态,解除心灵桎梏,重新审视人生,一切将会大不相同。比如,久居闹市,品赏春花秋月,是一种感受,跋涉一程荒凉戈壁,则有别样体验;入山遇涧溪潺潺,可添一种情趣,临海望狂澜怒涛,必将获得一番通彻明悟。
慢慢地,思齐的心中有了一丝拨开云雾见新天的感觉,心境也在逐渐地发生蜕变与升华。当然,重要的人生记忆不可能从脑海抹除,只不过退隐到心海深处。不用忆起,永远铭记。
1962年2月,刘思齐改名刘松林,和杨茂之结婚。主席把新作的《卜算子·咏梅》抄写给他们作为贺礼,勉励他们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
大榆洞,是毛岸英当年牺牲的地方。2006年5月12日,刘思齐来这里祭拜毛岸英,是要实现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因为前四次都是前往桧仓祭拜扫墓,一直没有来过这里,岸英牺牲的地方……
心愿之花未曾凋零,
绚烂馨香不时漾出。
松碧竹翠长木柱天,
百花含笑彩蝶起舞。
三 雪舞昭示强国梦
1957年11月7日上午,为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苏联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
大雪纷飞的莫斯科红场,阅兵观礼台上,主席在赫鲁晓夫陪同下,检阅苏联红军。战机轰鸣,机车隆隆,三军将士英气逼人。主席认真观看,既庄重敬畏又豪情盎然。情动之下,心念电转:想起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想起初期苏维埃的卫国战争,第三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发展;想起斯大林主持的五年规划与成就,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与苏联出兵,《波茨坦公告》与东方战场,1949年底与斯大林的会见,以及《中苏友好条约》签订的中苏谈判。中国工业化建设与苏联的援助。也想起了岸英留苏学习与战场上的表现。种种往事,涌上心头,情绪的涟漪微微漾起……蓦地,在群众游行队伍通过列宁墓时,群众队伍里发出高呼“毛主席!毛主席!”的洪亮声音,主席听到后立即回神,一次次脱帽,挥动帽子向人群友好致意。游行结束时,当主席和赫鲁晓夫等领导人从列宁墓上一走下台阶,群众就围上前来,热烈欢呼。苏联朋友讲,这种场面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表明世界人民对主席的爱戴与敬意。
访苏期间,于1957年11月17日,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大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发表了饱含殷切希望的热情演讲,勉励广大青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主席演讲的这句话,对留苏学生影响很大,他(她)们学业有成后,旋即回国投身祖国建设事业,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据资料显示,1950--1965年期间,国家共选派16000多名学生,留学苏联和东欧。由于他们的奋进与贡献,其中产生了200多位两院院士。主席演讲的这句话,对那整整一代中国人来说,都曾激起过强烈的共鸣,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主席演讲的这句话,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
1956年年底,我国第一个五年规划,提前一年完成,并完成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社会转变。1958年是第二个五年规划开局之年,也因为中国代表团访苏期间,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领袖们,热情演说中豪言壮语的鼓舞,回国后仍然激情迸发。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会议提出“超英赶美”目标,钢铁年产量由300万吨提升到1070万吨。因钢铁企业难克全功,就出现了全民炼钢运动。炼钢成绩斐然,遗憾的则是效率低下。“以钢为钢”也影响了其它方面的工作开展,比如,一些地区出现了“青壮炼钢去,割禾童与姑”的现象,造成了农业生产上的损失。
主席满怀诗意,希望依靠人民的创造伟力,加快建设,早日过上好生活,却未料到,自1957年底以来形成的“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以及二次会议确定的“总路线”,在执行中,出现了“左”倾问题。
在此期间,1958年11月,1959年2月,为了纠正工作中“左”的倾向,主席召开了两次“郑州会议”,坚持了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自我批评。两次“郑州会议”的召开对纠“左”工作发挥了推动作用,使“共产风”、浮夸风、高指标和瞎指挥得到初步遏制,纠正了地方干部的“一平二调三收款”等做法,形势有所好转,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稍后召开的上海会议与庐山会议,也是以纠“左”为主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掣肘,我们朝着更“左”的方向走去。
在此期间,为了清除混乱思想,1958年11月9日,主席倡导高级干部学习包括《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内的三本书,并提出方法:一要读,二要怀疑,三要提出不同意见。要“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因为,主席自己心中,既有对“一·五”以来,经济上所实行的斯大林模式,总感到“不舒畅”。又有对高指标做法的放任。因此,广大干部出现思想混乱,也在情理之中,在所难免。这就需要认真学习与探索。从1959年12月10日起到1960年2月9日结束,主席集中一月时间,又一次学习了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下册,即社会主义部分),希望将理论与国情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
八大以来,党关于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综合平衡总方针,一一作出准确判断与确定,可问题在于,如何具体实施?的确有些困难。一个农业大国搞工业化,底子薄,基础差,在较短时期内,缩小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让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谈何容易。只有从普遍与特殊相结合中,探索新路;只有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中,开拓进取。“左”倾右倾,哪种错误也不容出现。
在此期间,更加不堪的情况也出现了。天不作美,不遂人愿。1959-19961年,我国发生了“三年灾害”,华北与华中一些地区,大旱不雨,农业产量歉收50%上下,损失惨痛。三年困难时期,主席与全国人民一道,节衣缩食,共渡难关。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主席几个月不吃肉食,也出现过几次浮肿病征。李讷星期天从学校回家,也从不改善伙食,连一碟小菜也不添加。李讷还曾就此嘀咕说,吃的还不如学校食堂的伙食好。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从中南海湖中捞些小鱼小虾借以改善主席饮食,也受到主席的阻止与批评。有同志回乡探亲,主席给的任务是要了解乡亲们生产生活实际情况,回乡同志返京后向主席详细回报。有同志带回了乡亲们吃的窝窝头、糠菜团,递呈给主席,主席每次咀嚼细尝,总有泪水在眼窝里打转。
三年困难期间,广大干群同心同德,同甘共苦。通过调整政策,抓生产搞建设,一起渡过了建国以来最困难的时光,日子终于一天比一天地好了起来。
1970年10月1日,曾写过《西行漫记》的埃德加·斯诺夫妇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12月18日,斯诺应邀到中南海与主席谈话。他请教主席,问道:“主席先生,两个月前在天安门上,您曾告诉我您不满意目前的情况,您能给我解释吗?”主席回答说:“其实,我是非常讨厌个人崇拜的, 但那时候也有必要采取这种讨人嫌的做法。……现在没有必要,要降温了。”主席又说,四个伟大讨人嫌。我还是当教员,其他的都要去掉。
1972年2月21日的北京,仍处于飘雪的时节。尼克松秘密访问中国,成功地与主席会见。两位政治与意识形态上的对手,在现实主义的指引下,一起坐在菊香书屋,相谈甚欢。言语中不乏诙谐幽默。尼克松恭维道:“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主席平静地回答说:“我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主席的一生,既有冷静的哲人深邃,又有火热的诗人浪漫。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交织,哲理宏论与诗词华章辉映,将现实与理想结合得十分完美。从主席与尼克松的对话中,不难看出,晚年的主席,心胸非常阔大,头脑十分清醒。
四雪飞含情喜报春
主席喜欢雪,那漫天飞舞、让世界纯洁美好的雪。
几十年过去了,丰泽园里,菊香书屋外,依然静谧祥和。雪花飘落的时节,主席当年那踏雪漫步的身影,恍若依然,气息氤氲,弥漫其中。仿佛主席仍在关望着人间烟火,民间疾苦,欣赏着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新颜。
曾经的菊香书屋,出现过一张张鲜活生动的脸庞,呈现过一幅幅别开生面的场景。时代风云,师友畅谈,同志家人,读书漫步。模糊又清晰,若是历史回溯,皆可次第呈现。
1950年1月2日,主席从总理口中得知,岸英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的噩耗,一时凝望着窗外已经萧条的树枝,低吟起庾信的《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1957年2月春节期间,李淑一给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把她1933年写的,怀念柳直荀的旧作《菩萨蛮》寄呈主席以请教,并请求主席将过去赠送给杨开慧的词作《虞美人》全文抄写给她。主席于5月11日回信说“那一首不好”。在信中主席抄写了新填的《蝶恋花》一词。1958年元旦,《湖南师院》校刊杂志上首次发表。
《蝶恋花·答李淑一》
毛泽东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1923年底,毛泽东奉中央通知,要前往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一大”。临行前,他满怀深情地写了《贺新郎·别友》。全词围绕着一个“别”字展开,充满了离情别绪。坦言“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作了自我检讨后,夫妻矛盾烟消云散,也是对杨开慧的深情抚慰。1930年12月,毛泽东在中央苏区吉水县水口村,从敌人的报纸上惊悉杨开慧殉难,当即寄款给杨开智,为杨开慧修墓立碑,并写信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1957年5月11日,主席读诗有感,写下了《蝶恋花》。之后,因抄写给李淑一,改名《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后不久,章士钊先生请教主席,如何理解“我失骄杨君失柳”的“骄杨”二字,主席给章老回道:女子革命而丧其元,焉得不骄?主席的这一说法表明,对杨开慧的追思已经超越了个人私情,升华到了更为广阔高远的境界。
1960年11月25日下午,主席在一株松树下,低声唱出京剧《李陵碑》中杨继业的几句唱词:“金乌坠玉兔升黄昏时候,盼娇儿不由人珠泪双流;七郎儿回雁门搬兵求救,为什么此一去不见回头?”这一天是岸英牺牲10周年纪念日。
主席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的两件棉布衬衣、一顶蓝色军帽、一双灰色沙袜、一条毛巾,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悄悄地珍藏了26年,直到1976年9月9日逝世。这期间,虽曾多次搬家,却能一直细心地把儿子用过的毛巾和袜子等衣物收藏着,连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从来都没有发现过。今天,当人们看到主席收藏过的这些衣物时,一定能够体会到主席和岸英多么深厚的父子之情。
不用猜想,也可知道。他像每一位失去孩子的父亲一样,在那些难以入眠辗转反侧的夜里,会把这些衣物,一件件拿出来,细细观看,轻轻抚摸。在这些衣物上,怎么不会浸染上老人家的泪水!
谁不希望自己的后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谁不希望让自己的后人,忠于祖国、孝于人民。主席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了中国人民生活在自由和平的环境,牺牲了包括妻子、儿子在内至亲至爱的六位亲人。
1961年11月,主席又一次来到了杭州。虽然已是冬天,但南方的天气并不太寒冷。不知为什么,主席又想起了雪,想起了雪中的梅花。闲暇时,读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受到启发,联系世界风云,“反其义而用之”,创作出新词《卜算子·咏梅》。思绪在时光空间中漫步,诗意在情怀中滋生,一波波荡漪开来,主席的笔下,以前所未有的格调和时代精神,刻画出梅花绽放的冰雪天地,那里所孕育着的春天的气息,创造出了一种空灵远迈而又热烈绚烂的瑰美意境。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这首词,是主席晚年的诗词代表作。在主席心目中,梅骨梅魂,梅神梅韵,不正是那些始终有志气、有追求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风云变幻关头,应有的崇高境界与精神品格吗?
1962年12月26日,主席69岁生日,作《七律·冬云》诗篇,诗作最早发表于1963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
《七律·冬云》
毛泽东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主席借景寓意,托物言志。“梅花”欢喜漫天雪,根本不惧严寒。这“梅花”,象征诗人及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高洁精神。这“梅花”,化中国古典文化中梅花之清雅、高洁的形象,变为革命浪漫主义者无限壮美之情怀。诗作充分表达了主席一贯的不惧艰难困苦,勇于迎接挑战的气概、信心与决心,充满英雄主义精神。
在主席诗词中,富有英雄主义精神的诗词,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些诗词及其名句,多与风雪红旗等意象相关联;这些诗词及其名句,广为歌咏传诵;这些诗词及其名句,读起来回肠荡气,慷慨豪迈。《如梦令·元旦》“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七律·长征》“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念奴娇·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五律·张冠道中》“戎衣犹铁甲,须眉等银冰。”《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七律·冬云》“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在争取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在维护世界和平斗争中,主席牺牲了包括妻子、儿子在内至亲至爱的六位亲人,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主席做到了,实属大仁大义。国难当头,挺身而出,慷慨赴难,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岸英和无数的英烈做到了,真乃热血英雄。
时光飞逝,光阴荏苒、抗日战争已过去了78年,解放战争已过去了74年,朝鲜战争已过去了70年,战争的硝烟已经于多半个世纪前,从先辈们决死拼杀的战场上散去。今天的神州大地,呈现出繁荣璀璨。和平幸福生活着的我们,可曾想到,主席秘密收藏着岸英的遗物,二十六年中竟然无人知晓,个中滋味,谁能道得;可曾想到,朝鲜战争中,197653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为国捐躯,有多少烈士埋骨异乡;可曾想到,十四年的浴血抗战,千千万万的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可曾想到,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雄人民,为人民解放事业,为新中国诞生,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英勇献身。对人民的领袖,对“最可爱的人”,对逝去的英烈们,我们所能做的,唯有继承其未竟的事业,实现其崇高的理想。
又是一年雪飞时。鹅毛大雪漫天飘舞,神州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冷冽的西风呼啸作响。
落雪的夜晚,大地之上,那闪烁着柔和光芒的所在,是一座座繁华都市,一片片新建村镇,在这冰天雪地中,显得分外温暖。